作为一个中国人,对诗词歌赋完全不会陌生,不管是耄耋老人,还是咿呀学语的孩童,每个人几乎都能脱口而出几句诗词。
中华文明几千年的延续,也得益于诗词歌赋对旧人、旧事的记载,记下了故事,记下了人物,便是记录下了历史。
《风雅三千年》:一诗一词一天下,作者任淡如,一位普通的诗词爱好者。因为喜欢人淡如菊的意境以及对诗词的喜爱,曾经创建过“菊斋诗词论坛”。二十几年来,潜心研究诗歌,曾经著有《唐诗极简史》、《五代词极简史》、《两宋词极简史》、《诗经极简史》等等。
随着这本《风雅三千年》的集结成册,一部横跨三千年的“中国诗词极简史”横空出世。这本书不仅为读者呈现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词,还将它们还原到历史长河中去。结合历史的史实,完整的描述了,诗歌三千年的发展。
01、万本之源:《诗经》
提到《诗经》,很多人会立刻想到:“关关雎鸠,在河之洲,窈窕淑女,君子好逑”—《关雎》,这首诗也是现代通行版《诗经》的开篇之作。
自周朝起,朝廷中设立了采诗官一职,主要负责专门收集各处的诗歌。这些民间的诗歌,便是“风”,又因为采纳自不同的地区,而分为各国民风,共十五国、余篇。
这些诗歌,读起来朗朗上口,描述的是老百姓或贵族们的日常生活,悲欢离合。比如描述周文王姬昌母亲的诗句:“桃之夭夭,灼灼其华”—《桃夭》,就是称赞她的美丽容颜。
各国因为国情不同,其诗句也透露出不同的情绪。比如“秦风”多半是在描述征战:“岂曰无衣?与子同袍,与子同泽,与子同裳。”—《无衣》;比如“郑风”生活富庶,词句多半秀丽活泼:“青青子衿,悠悠我心。青青子佩,悠悠我思。”—《子衿》。
除了“国风”,《诗经》还包含了“雅”和“颂”。雅是指周王朝所在的都城地区所作之诗歌,多为朝会宴享之作;颂则是王室宗教祭祀典礼时,所吟诵的歌。
古汉语一字可涵盖很多意思,所以即便是很短的诗词,也透露了大量的信息。结合着商周到春秋战国这一时期,内容极其复杂又包罗万象。
后世的许多大诗人、大词人也不断借古喻今。可以说《诗经》是中华文明的起源,也是当之无愧的文化宝库。
02、格律的奠定:汉乐府与六朝诗
人是历史的产物,诗歌亦然。
经历了秦统六国、楚汉相争,乱世之后迎来第一个百年发展的王朝。汉乐府既有楚辞的嗟叹,也开始慢慢咬文嚼字,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调韵。
“北方有佳人,绝世而独立。一顾倾人国,再顾倾人城。倾国与倾城,佳人难再得。”—《李延年歌》这是一首描写汉武帝宠姬李夫人的诗歌,彼时,国家专门设立了“乐府”这一机构。
随着红颜祸水的故事不断上演,汉朝刘家逐渐走向陌路。至隋唐再次走向巅峰之前,中原地区经历了多年的动荡不安。
这一时期的诗歌,逐渐发展出了“五言”、“七言”的固定格式,不再像旧体诗歌,有过多的语气助词,而是讲究逐句相互对照。如《木兰辞》、《孔雀东南飞》,这样的诗歌通俗易懂,又兼具叙事功能。
这一时期,最著名的诗人,莫过于建安七子、三曹:曹操、曹丕、曹植以及竹林七贤。他们的诗歌属于承上启下的阶段,为后世的辉煌,打下坚实的基础。
03、灿烂辉煌:唐诗与宋词
“唐诗”与“宋词”是中华诗歌艺术的巅峰,如果拆开了细讲,就算百万字也不多余。但本着极简的读法,我们可以用对照的方式,做些皮毛的梳理。
一提到唐诗,就会有无数个名字跃然纸上,“诗仙”李白、“诗圣”杜甫、“诗鬼”李贺、“诗魔”白居易、“初唐四杰”、“边塞诗人”等等等等。
这时候的大唐为万国之首、友邦来朝,“唐”汇聚了许多地区、民族的文化。这使得当时的国人,有着无比强大的文化自信。比如“海上升明月,天涯共此时”—《望月怀古》;“海内存知己,天涯若比邻”—《送杜少府》。
或游历祖国的名山大川,如:“昔人已乘黄鹤去,此地空余黄鹤楼”—《黄鹤楼》;“姑苏城外寒山寺,夜半钟声到客船”—《枫桥夜泊》。
国力的昌盛,国运的亨通,使得唐人敢于上九天揽月,下五洋捉鳖。才会有李白这样的气势。“人生得意须尽欢,莫使金樽空对月。天生我材必有用,千金散尽还复来。”—《将进酒》
征战匈奴、吐蕃更是气势恢宏,战无不胜、攻无不克。“杀气三时作云阵,寒声一夜传刁斗。”—《燕歌行》;“黄河远上白云间,一片孤城万仞山。”—《凉州词》。
这时候的盛唐,宛如一个刚毅果敢的战士,文人墨客也敢向天邀约,文弱女子也敢日月空曌。
这一番盛世美景,这一场霓裳飘舞,便是白居易笔下:“回眸一笑百媚生,六宫粉黛无颜色。”—《长恨歌》;而普通人的爱恨别离,造就了元稹笔下“曾经沧海难为水,除却巫山不是云。”—《离思五首》。
即便是唐由盛转衰的那些年,穷困的杜甫也能写出:“无边落木萧萧下,不尽长江滚滚来。”—《登高》这样气势磅礴的景致;也依然有杜牧笔下:“商女不知亡国恨,隔江犹唱后庭花。”—《泊秦淮》这样忧国忧民的控诉。
诗歌之于盛唐,是浩瀚无垠的星辰大海,是绚烂无比的璀璨光芒,是后世取之不尽的矿藏,是经久不息的美丽传说,是永恒的瑰宝。
当我们想到“宋词”,首先要了解,唐灭国之后,其实经历了又一番乱象。五代十国时期,国家朝代在更迭,诗歌的韵律和结构也在变化。
当人们厌倦了工整的对仗,又开始怀念起古诗词里的随意洒脱。
薄命君王李煜:“四十年来家国,三千里路山河。最是仓皇辞庙日,教坊犹奏别离歌,垂泪对宫娥。”—《四十年来家国》,便不再拘泥于格律的规定,转而开始描述一种情绪。
不知是否因为“皇帝词人”李煜的悲凉人生,“词”作为“诗”的变种,完全没有了唐人的气势,写的尽是悲凉、愁绪、离思,痛苦。
如:“问君能有几多愁?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。”—《春花秋月何时了》;“无可奈何花落去,似曾相识燕归来。”—《一曲新词酒一杯》。
出去旅个游,“千里嶂,长烟落日孤城闭。人不寐,将军白发征夫泪。”—《秋思》;“归骑晚、纤纤池塘飞雨。断肠院落,一帘风絮。”—《大石春景》。除了愁,还是愁。
即便像李清照这样的著名女词人,词句里充满了:“莫道不消魂,帘卷西风,人比黄花瘦”—《薄雾浓云愁用昼》;“寻寻觅觅,冷冷清清,凄凄惨惨戚戚”—《寻寻觅觅》。
这时候的“宋”,宛如一个身世悲凉的女人,整日里以泪洗面。完全没有了“唐”的野心,也失去了一统山河的风范。
宋朝的艺术虽然又着极高的价值,但奈何当时国运不济,不断被辽金骚扰。国力孱弱,连皇帝都要到他国去当人质。而国内改革派与奸臣的斗争失败,使得老百姓民不聊生。
转回诗词,才华横溢如苏轼,也只能感慨:“故国神游,多情应笑我,早生华发。”—《赤壁怀古》;位极人臣如王安石,也只能悲叹:“归帆去卓残阳里,背西风、酒旗斜矗。”—《金陵怀古》。
即便想要征战沙场,却落得英雄无用武之地。比如陆游:“一杯愁绪,几年离索。错、错、错。山盟虽在,锦书难托。莫、莫、莫。”—《红酥手》;一代英豪辛弃疾:“舞榭歌台,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。凭谁问?廉颇老矣,尚能饭否?”—《京口北固亭怀古》
最让人惋惜的莫过于岳飞,一腔热血忠君报国,却被秦桧诬陷赐死。只留下“莫等闲,白了少年头,空悲切。”—《满江红》
纵观宋词,几乎都充斥着一种幽怨的思绪,离别的基调。即便史学家将其风格定义为“婉约”或“豪放”,都难以掩饰宋词的忧愁与伤感。
04、挥一挥衣袖,曲终人不散
直至元代,诗词基本落下了时代的帷幕。
随着时代的更迭,一种艺术形式也走到了生命的尽头。宛如这时候的诗词:“枯藤老树昏鸦,小桥流水人家,古道西风瘦马。夕阳西下,断肠人在天涯”—《天净沙·秋思》;“光景蹉跎,人物消磨。昔日西湖,今日南柯。”—《西湖感旧》。
元末明初,老百姓即将迎来新的大一统时代,诗词也走完了近0年的路程。这一路的繁华,这一路的辛酸,这一路的盛世,这一路的哀愁。都凝聚在每一个文字,每一个段落。
令人庆幸的是,诗词并没有断,相反,在接下来的年光景中,昆曲和京剧,将前人的智慧与积累,化作一幕一幕的折子戏,各领风骚年。
结语
诗词歌赋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,值得每一个人阅读。这部《风雅三千年》结合历史上的人物、故事,为读者梳理了诗词的起源、发展、辉煌与落寞。
作者用20余年的研究,为读者快速梳理了诗词的“硬”知识,带领读者快速了解诗歌背后的文化价值,值得拥有。